中国物理学会2024年工作总结
2025-01-21
一、坚持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助力创新发展
2024年,学会坚持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着力搭建高端前沿、层次多元的学术交流平台,不断提高会议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化水平。
1、秋季学术会议国际化水平持续提高
10月11-13日,“中国物理学会2024年秋季学术会议”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来自国内外627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6395余位物理学者参加会议,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等的30余位院士,20000余名物理工作者在线上参会。开幕式上,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张杰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副主任倪培根研究员、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院士等先后致辞。马里兰大学Christopher Jarzynski院士、中国科技大学陈仙辉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宁波大学蔡荣根院士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冯亮教授应邀做大会报告。会议设21个分会场开展学术交流,共安排学术报告2386个,其中分会邀请报告628个,分会口头报告508个,张贴报告1250个。会议与IUPAP全体大会同期举办,并实现会议联动,邀请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和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在会议期间做公众报告,吸引了包括IUPAP全体大会代表在内的近1800人参与。会议同期还举行了全国物理学院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第六届中国物理学期刊专场报告会、IUPAP-CPS女物理工作者论坛、AIP Publishing 前沿论坛: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对话、IUPAP 专题研讨会:可持续地球的物理研究等专题会议。此次会议由海南大学承办,得到海南省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2、依托青年学术平台,为青年科技人员提供广阔舞台
为促进青年学者成长,学会主办了量子计算青年国际论坛,并依托青年学术平台,举办了全国热传导研讨会等4个会议。
为促进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的原创性工作,为青年学者提供与国际同行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中国物理学会自2022年起每年组织一次“量子计算青年论坛”。第三届论坛于8月18-20日在浙江省温州市举办。论坛汇集了逾百位国内外量子计算领域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在拓扑量子计算、光学量子计算、其他固态量子计算系统、量子模拟、量子计量、量子信息处理以及基于原子体系的量子计算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探讨。本次论坛除两位报告人采用线上报告的形式外,其余26场报告全部采用线下形式展开。学会与华为公司合作,在会议期间举办了技术交流与编程实践研讨会(MindSpore Quantum Workshop)。
依托青年学术平台,“第八届全国热传导研讨会”于7月22-26日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来自全国130多个单位的400余名师生参加,共安排邀请报告54个、口头报告83个,张贴报告57个,覆盖了热传导领域的绝大多数研究方向。“第四届核物理青年科学家国际暑期学校”于7月28日-8月2日在广东省珠海市举办,来自5个国家22家单位的90多位学员参加,邀请六位国内外知名专家讲授核心课程、七位专家做核科学前沿讲座。“第七届自旋量子态调控科技论坛”于11月15-17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近200位自旋电子学及相关研究领域学者参加,共安排37个邀请报告和45个学术海报,还特别增设了闪报环节,挑选16个学术海报进行闪报展示。“第六届光量子信息青年论坛”于11月21-2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来自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80位知名专家、青年学者及学生参加,共安排9个特邀报告、9个口头报告及16个张贴报告。
3、聚焦高端前沿,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为推动科学、技术、产业的多维融合,学会应用物理前沿委员会2024年发布前沿推介文章16篇,在秋季会议期间结集出版了应用物理前沿推介文集,并创办应用物理会议。
3月28-31日,“第一届应用物理会议”在江苏省溧阳市举办。会议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应用物理中心和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会议设置应用磁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先进光学与量子技术、低温电子及前沿技术四个主题,共安排大会特邀报告4个、分会邀请报告128个、分会口头报告108个,以及张贴报告80个,吸引了来自全国140余家单位的近700名代表参加。会议同期还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应用物理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4、积极组织各领域专题会议,搭建层次多元的学术交流平台
2024年,学会各分会、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打造本领域的品牌学术会议,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广大物理学工作者搭建层次多元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物理学各个研究领域的均衡发展,例如:第十三届全国软物质与生命物质物理学术会议(3月30日-4月2日,西安,500人参会)、第五届非晶态物理与材料学术会议(4月12-15日,溧阳,500人参会)、第十九届全国低温物理学术研讨会(4月18-21日,宁波,850人参会)、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伽利略-徐光启国际会议(4月19-24日,衡阳,680人参会)、第八届华人质谱研讨会暨2024年无机和同位素质谱学术会议(5月10-13日,西安,600人参会)、第十一届新型太阳能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5月17-19日,长春,500人参会)、第十届高能量密度物理青年科学家论坛(5月24-26日,西安,500人参会)、第十八届全国磁学理论会议(6月7-10日,成都,500人参会)、第十届冷原子物理国际学术研讨会(6月27-29日,上海,500人参会)、第二十一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8月9-12日,福州,800人参会)、第十四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8月14-17日,青岛,1000人参会)、第二十三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10月9-12日,敦煌,500人参会)、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10月18-21日,东莞,2000人参会)、第十届全国掺杂纳米材料发光性质学术会议(11月15-17日,厦门,550人参会)、第十六届中国显示学术会议(11月22-24日,上海,600人参会)等。
二、整合利用优质科普资源,打造优质科普品牌
一年来,学会通过科普工作委员会和女物理工作者委员会,依托委员及其所在机构、科普教育基地、蒲公英计划基地学校、科普演讲团等平台,进一步打造《科学一小时》、女物理学家巡回报告会等品牌活动,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影响力。
1、《科学一小时》持续提供优质科普科教资源
《科学1小时》是学会着力打造的品牌科普活动,包含《大家说物理》、《物理思想进课堂》、《创新小课堂》等三个系列。活动在抖音、B站、搜狐视频多平台直播,2024年共播出52期课程,各平台直播播放量约2007万,其中搜狐视频单次播放量超30万。全国近300所中小学利用课堂时间组织收看直播。
《大家说物理》面向青少年和广大社会公众,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学家讲授中学生听得懂的科学前沿,助力青少年拓展视野,激发兴趣,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该系列自2022年3月开播至今已播出5季,共69期。2024年《大家说物理》播出23期,播放量总计达896万。
《创新小课堂》邀请一线科技教师、全国十佳辅导员、科教领域专家等专门为4-8年级学生设计。2024年3月启动第4季,学会各新媒体账号同步直播,播出15期,各媒体平台直播播放量为476万。8月启动第5季,目前播出14期,各平台播放量为635万。
2、科普教育基地和蒲公英计划基地学校范围不断扩大
为组织和鼓励物理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教育机构参与科普活动,打造规范、健全的科普服务网络,2022年中国物理学会认定首批科普教育基地共22家。2024年,学会面向理事单位以及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单位开展了第二批科普教育基地申报工作,24个高校学院、实验室、科学中心、省级物理学会入选,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数目达到46个。各科普教育基地结合自身优势,积极面向公众和青少年开展科普服务工作,举办了公众科学日、科技周、研学营、夏令营、走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此外,依托面向青少年和中小学科学教师的“蒲公英计划”,“蒲公英计划基地学校”总数已近300家,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女物理学家巡回义讲,激励更多女生热爱物理
女物理学家巡回义讲活动创办于2013年,旨在展示物理科学的前沿进展,激发大学和中学女生对物理学的兴趣,鼓励女性在物理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物理学的全面发展。9月2-7日,“中国女物理学家巡回义讲——龙江行活动”在黑龙江省举办。15位女物理学者先后走进了三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和六所中学(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大庆实验中学、大庆铁人中学、齐齐哈尔实验中学),为师生们带来了35场物理学术和科普报告,9场富有启发性的座谈及互动问答。
4、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
2024年9月全国科普日期间,学会与中国科技馆联合策划开展“科学家与青少年共筑未来”活动,以科学畅想的建设外星科考站为场景,以STEM和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形式,邀请科学家和工程师与青少年一起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任务”。活动邀请武向平院士讲授第一节辅导课,依托中国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科普团队,设计开发了太阳能利用系统原型装置,并与青少年一起制作、共同实现。活动参与学校超过20所,覆盖学生超过1000人。此次活动得到中国科协万钢主席的高度肯定,并被央视《焦点访谈》节目专题报道。
在中国科协推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项目支持下,学会组建线下科普专家团队,开展了“万场报告话前沿”科普活动,共组织线下活动23场,受众人数超过5000人。9月,专家团队在山西、北京、天津等地举办科普报告4场;10月,学会与海南省科协共同组织,在海南当地各市县大学、中学开展科普活动,12位专家分赴海口、儋州、万宁、文昌、昌江等5个市县的11所高校和中学,举办13场科普报告,同时在衢州、温州举办2场科普报告;11月,专家团队在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举办科普报告4场。该活动被中国科协评为“2024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
三、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面对日益复杂国际形势,学会进一步发挥与国际物理学界交流广泛的优势,扩大学会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推荐我国专家担任国际组织重要职务,并积极参与双边及多边合作。
1、IUPAP全体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
“第33届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全体大会(The 33rd IUPAP General Assembly)”于10月10-1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召开。本次会议是IUPAP全体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来自全球各成员学会代表、IUPAP执委会成员、各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小组负责人等的130余人出席会议。
在大会开幕式上,IUPAP主席Michel Spiro和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忠先后致欢迎辞。在随后的会议中,代表们听取了会员情况、秘书处工作、2025年会议组织、IUPAP重组外部评估等情况报告,审议通过了IUPAP财务预算、会费份额标准调整、会议资助方案等重要议题,颁发了Kennedy Reed medal、Interdisciplinary Early Career Prizes等奖项。中国物理学会代表团全程参加了各项议程的讨论与决策。此外,全体大会还组织了两场周边会议。IUPAP-CPS女物理工作者论坛旨在庆祝IUPAP WG5 工作组成立25周年,中国物理学会女物理工作者委员会主任金奎娟、前主任吴令安及部分委员应邀参会。跨学科研讨会的主题是Physics Research for a Sustainable Planet,中国物理学会李建刚副理事长做邀请报告。
大会选举产生了IUPAP执行委员会和各专业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金奎娟当选IUPAP副主席,学会推荐的14位专家入选各专业委员会。其中,张双南当选C19天体物理专业委员会的主任,赵建华当选C9磁学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汤超、温良剑、郭尔佳分别当选C3统计物理专业委员会、C11粒子与场专业委员会、C13物理与发展专业委员会的秘书,姬扬、姚志国、欧阳颀、常凯、柳晓军、朱少平、孙秀冬、管习文、魏苏淮分别当选C2符号、单位、名词、原子质量和基本常数、C4天体粒子物理、C6生物物理、C8半导体、C15原子、分子和光物理、C16等离子体物理、C17激光物理与光子学、C18数学物理、C20计算物理专业委员会的委员。
2、开展卓有成效的双边交流与合作
在目前复杂多变的中美关系中,中美物理学会保持高层次沟通交流至关重要。经过不懈的努力,10月7-10日,美国物理学会主席率美国物理学会代表团正式访问我国,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张杰、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忠、副理事长赵政国、学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沈肖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江来等参与接待。在中国物理学会人员的陪同下,美国物理学会代表团先后拜访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访问期间,中国物理学会与美国物理学会进行了多次广泛、深入、坦诚和极具建设性的交流。美方在各种场合多次表示愿意在“诚信、公开、互惠”的原则基础上,创造良好交流环境,推动双方基础研究交流合作。结束在北京的访问后,美国物理学会代表团前往海口参加了中国物理学会2024年秋季学术会议和IUPAP全体大会。代表团对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的学术交流水平予以高度评价。会后,美国物理学会Young-Kee Kim主席即向中国物理学会张杰理事长提出加入中国物理学会的申请。10月21日,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同意接受Young-Kee Kim为学会外籍会员。
10月12日,中英物理学会座谈会在海口召开。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张杰、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胡江平、副秘书长王进萍等与英国物理学会CEO Tom Grinyer、国际合作总监Dominic Hurley、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OPP)亚太区出版总监杨萍萍等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座谈会上,胡江平回顾了中国物理学会四本英文刊与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的合作情况,介绍了期刊发展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英国物理学会出版团队介绍了即将推出的出版技术驱动解决方案和创新项目。双方还就如何提升中国物理学会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交换了意见。本次会谈是两国物理学会疫情后首次面对面会谈。
3、积极开展多边合作
3月3日,“美国-亚太物理学会领导人峰会”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召开。会议由美国物理学会和亚太物理学会协会牵头组织,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乌兹别克斯坦、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的物理学会负责人参加。赵政国副理事长代表中国物理学会出席会议,在会上介绍了中国物理学会的主要工作以及中国物理学的地位和物理专业大学生的情况,并宣讲了中国政府坚持开放、支持国际交流的政策。会议期间,赵政国副理事长还分别与德国亥姆霍兹研究中心协会前主席、威廉和埃尔斯基金会主席Jürgen Mlynek,美国物理学会国际事务负责人Amy Flatten进行了单独交流,就双方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沟通。
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提升物理教学质量
1、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圆满完成,我国学子再创佳绩
2024年,学会成功举办第4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全国共有1294569名学生参加预赛,29457名学生参加复赛理论考试,8513名学生参加复赛实验考试。竞赛决赛于10月24-30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590名学生参赛。决赛评出一等奖175名,二等奖250名,三等奖164名,以及总成绩最佳奖、理论成绩最佳奖、实验成绩最佳奖、女生成绩最佳奖等四项单项奖。本届竞赛的决赛由上海市物理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联合承办。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爱好物理的青少年提供多样化的课外活动机会、开阔眼界、增长见闻,学会于3月1-5日在深圳成功举办了“2024中国物理菁英松湖研习营”。研习营汇集了来自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国家集训队的26位同学,开设了“NISQ量子计算芯片的算法的设计”和“让我们聊聊半导体芯片”的课程,并组织参观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制造产线、办公园区以及普朗克展厅、三角地展厅、图书馆等场地。活动得到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7月21-29日,“第54届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在伊朗伊斯法罕举行。本届比赛共有46个国家及地区的学生参赛,中国代表队5位选手取得优异成绩,不仅全部获得金牌,分获得金牌第1、2、4、5、6名,而且还包揽了总分第一、理论第一、实验第一和女生第一。比赛期间,主办方还组织开展了科技交流、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各国选手们和老师们在紧张的比赛之余,增进了解,收获了友谊。今年是首次由中国物理学会带队赴境外参加国际竞赛。
2、通过多种交流方式,促进物理教学质量提高
2024年,学会物理教学工作委员会通过教学大赛、教具展示、教学研讨等活动,为大中学教师提供交流平台,推动提升教学水平。
7月23-27日,“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徐州举办。研讨会以“提升物理基础课程质量,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161所高等学校和28家教学仪器企业的354位代表参会。会议按优秀研究项目、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示范课和优秀研究论文分八个分会场进行交流,共安排教学报告72个。研讨会期间还举办了“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决赛,评出一等奖4位,二等奖6位,三等奖11位。
10月11-15日,“第十六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在乌鲁木齐市召开。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特别行政区的1150位中学教师参会,65名教师分初中组、高中组分别进行课堂教学展示,近200件自制教具参加展示交流。大赛共收到了1251篇论文,评出一等奖284篇、二等奖302篇、三等奖339篇。
五、服务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
1、学会物理奖影响力不断扩大
2024年,44位优秀物理学者角逐学会五项物理奖。经各物理奖评选委员会评审和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奖基金委员会审议,决定授予北京大学刘开辉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郇庆2023-2024年度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实验技术);授予南京大学陆延青和华中科技大学王健2023-2024年度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光学、声学与原子分子物理);授予清华大学徐勇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王开友2023-2024年度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凝聚态物理);授予复旦大学陈金辉和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王猛2023-2024年度中国物理学会吴有训物理奖(原子核物理);授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邢志忠和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丁永坤2023-2024年度中国物理学会王淦昌物理奖(粒子物理和惯性约束核聚变)。
物理奖颁奖大会在中国物理学会2024年秋季学术会议开幕上召开,由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薛其坤院士主持。张杰院士、赵红卫院士、蔡荣根院士、龚新高院士、谢心澄院士、段文晖院士、高原宁院士、马余刚院士、赵振堂院士、李建刚院士等学会领导为获奖者颁奖。
2024年,学会完成八项物理奖评选委员会的换届工作,赵红卫院士担任胡刚复物理奖评选委员会主任,李儒新院士担任饶毓泰物理奖评选委员会主任,段文晖院士担任叶企孙物理奖评选委员会主任,邹冰松院士担任吴有训物理奖评选委员会主任,王贻芳院士担任王淦昌物理奖评选委员会主任,侯晓远教授担任谢希德物理奖评选委员会主任,林海青院士担任萨本栋应用物理奖评选委员会主任,龚旗煌院士担任周培源物理奖评选委员会主任。
2、积极宣传、举荐科技人才
2024年,学会副理事长薛其坤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忠院士、常务理事戴希教授及合作者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经学会推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荣获“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此前,赵忠贤院士于2022年获得“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
学会向中国科协推荐重大科学问题评审专家4人;推荐科技期刊类项目评审专家41人,其中:学科专家35人,期刊管理专家6人。
学会入选第十届(2024-2026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立项单位,支持2位被托举人: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刘彦昭和重庆大学冉柯静。同时,学会参与“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第一期负责托举70位博士生。
学会向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共青团中央统战部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科技青年论坛”推荐3位青年学者,他们是:中国人民大学刘易、北京大学王一男、北京理工大学张蔚暄,三人均为中国物理学会青年托举人才。
3、弘扬科学家精神
8月4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因病在美国旧金山逝世,享年97岁。自1972年第一次回国到2010年最后一次回国,李政道教授一共回国69次,对祖国的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8月17日,著名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院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他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副理事长和第六届常务理事,2022年获“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11月18日,我国著名物理教育家赵凯华教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他曾担任中国物理学会第五、六届副理事长,第五、六、七届物理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和物理名词工作委员会主任,2022年获“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几位先生不遗余力的推动中国物理学事业的发展,为年轻一代物理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的离去是我们巨大的损失,学会组织和参加了相关纪念活动。
8月25日,“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会”在上海举行。追思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物理学会、美国物理学会、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并在北京、杭州等地设分会场,全球中英文线上直播。遵照李先生及家属意愿,追思会主持人由李政道研究所所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李先生“忘年至交”张杰院士担任。会上,美国物理学会、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代表,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代表,李先生友人代表,CUSPEA学者代表,䇹政学者代表等分别在会上发言。李政道先生的长子李中清教授与长孙李善时教授分别致答辞。
六、加强学会组织建设,与地方物理学会协同发展
1、召开理事扩大会议,总结学会工作
10月10日,“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包括:第十三届理事会79位理事,第二届监事会5位监事,以及学会所属各分会、专业委员会主任、秘书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物理学会理事长、秘书长,共计125人,他们分别来自59所大中学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其中包括18位院士专家、22个省级物理学会理事长。
张杰理事长首先代表第十三届常务理事会做工作报告。随后,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柳晓军、高压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冰冰、核物理分会秘书长郭冰、浙江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应和平、山西省物理学会秘书长李秀平、湖北省物理学会院士科普工作室首席科普专家潘春旭应邀分别做专题报告。在分组交流环节,参会代表对中国物理学会过去一年的工作予以高度肯定,分别介绍了各自机构的工作情况,积极分享工作经验、探讨遇到的共性问题,加深了彼此的了解。
2、与各方协同发展,创建全国学会理事长联席会议制度
为实现中国物理学会与相关各组织的协同发展,学会开展了“携手共进2024”会员活动。2023年12月13日,学会启动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物理学会的“携手共进2024”会员互认活动。2024年1月22日,学会启动团体会员单位的“携手共进2024”会员入会活动;3月学会启动面向中学的“携手共进2024”会员入会活动。会员相关活动得到各省级物理学会、团体会员和相关中学的大力支持。
为进一步加强中国物理学会与各省级物理学会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建立战略协同沟通机制,更好为全国的物理学工作者服务,学会倡议创建全国物理学会的理事长联席会议制度,并于10月10日在海口召开了首届全国学会理事长沙龙。
中国物理学会以及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物理学会的主要负责人共计64人出席沙龙,其中包括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张杰院士、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忠院士和22个省级物理学会理事长。沙龙首先邀请张杰理事长做主题报告。报告回顾了中国物理学会与各省级物理学会关系的历史沿革,从组织机构、举办活动、思想和业务需要等方面分析了现有的工作基础,并从会员发展、科普宣传等工作方面提出了近期工作的建议。张杰理事长的倡议和工作建议得到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部分省级物理学会代表介绍了各自的实际工作情况,并就会员发展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与中国物理学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方忠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最后做总结发言。
3、组织机构、信息化建设及其他
一年来,常务理事会共召开3次会议,讨论决定学会的重大事务。常务理事会聘任中国物理学会办公室王进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赵强为第十三届理事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中国物理学会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修订版)》《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修订版)》《中国物理学会出版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修订版)》《中国物理学会捐赠管理办法》、《中国物理学会“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管理办法》、《中国物理学会组织出国(境)参加物理竞赛管理规定》等6项管理制度。
分支机构方面,8个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小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凝聚态理论与统计物理专业委员会、固体缺陷专业委员会、发光分会、电介质物理专业委员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低温物理专业委员会、磁学专业委员会等7个分会、专业委员会,《理论物理通讯》、《物理教学》、《物理》、《中国物理C》等4个期刊的编委会进行了换届。《大学物理》编委会变更编委,电子显微镜分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变更委员。学术交流委员会、物理教学委员会、物理名词委员会依据民政部相关文件精神变更名称。
信息化建设方面,学会按时发布四期会员电子刊e-CPS,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222篇,阅读量近104万人次。会员系统正式开发上线手机版,便捷会员入会操作。在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发布的网络平台宣传评价排行榜中,学会总榜排名位列第38位(共217个全国学会),抖音分榜排名位列第一位。
2025年,中国物理学会将于9月份在哈尔滨组织召开秋季学术会议,10月份在海口举办第16届亚太物理会议(APPC16),该系列会议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物理学术会议,每三年召开一次。学会将继续加强科教基地和蒲公英基地学校建设,组织好中国女物理学家巡回义讲活动、《科学一小时》等品牌活动。学会将在福建省举办第4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并选拔选手参加国际和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同时继续积极开展青年学术交流、应用物理前沿推介等方面的工作。
通知公告更多 +
Announcements
22
Jan
通知
24
Dec
决定
24
Dec
决定
19
Dec
公示
02
Dec
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