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理学会
2025年9月
附获奖者工作介绍:
获奖者:许小红
工作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许小红教授长期致力于自旋电子材料及器件研究,围绕提高磁性半导体的居里温度和降低自旋电子器件功耗开展了系统研究。她与合作者提出了本征二维磁性半导体材料“模板-离子交换”普适性制备方案,克服了掺杂带来的非均相难题,揭示了载流子诱导产生长程铁磁序的新机制;实现了铁磁与手性反铁磁材料的无场垂直翻转,降低了信息写入临界电流密度,构筑了低功耗自旋电子原型器件。
获奖者:徐莉梅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徐莉梅教授主要从事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研究。她与合作者提出超临界区Widom线理论,将相变与临界现象的研究拓展至超临界区;揭示低温“无能垒”晶化机制,为材料的晶体生长与调控提供新思路;提出无序玻璃态谱空间“拓扑序”概念,揭示其与材料性能的关联,开辟玻璃等无序复杂系统结构定量表征的新方向;发展人工智能辅助原子力显微镜图像识别框架,结合实验实现无序界面水结构的原子级解析。
获奖者:安正华
工作单位:复旦大学
安正华研究员的研究方向为纳米热成像技术和非平衡物态调控。他发明了电荷敏感型红外光晶体管探测器(CSIP);与合作者研制红外超分辨热显微镜,突破衍射极限,实现纳米级空间分辨率;首次观测到室温半导体器件中热电子的非局域能量耗散和非线性热电效应等新颖非平衡输运现象;发展了相干激发非平衡系统的非厄米调控技术。其研究成果既推动了非平衡基础物理的发展,也促进了后摩尔时代纳电子学及功率器件热管理技术的进步。
获奖者:王漱明
工作单位:南京大学
王漱明教授在光学超构表面及其应用物理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他和合作者首次研制可见光宽带连续消色差超构透镜,实现全彩成像和视频拍摄,以及可见光消色差光场成像,推动了超构透镜成像技术的实际应用;将超构透镜阵列与非线性晶体结合,制备100维路径纠缠光源,突破量子光源的维度限制和技术瓶颈;利用超构表面的色差调控能力,研制超构表面彩色路由,大大提升了彩色成像的亮度,有望替代基于彩色滤波片的传统成像技术。
获奖者:卢建新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卢建新教授在非微扰弦孤子谱、对偶对称性及相关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原创成果。他与合作者发现了弦的各种高维孤子并给予了系统分类,从而揭示了弦与膜的内禀联系,突破了“弦与高维膜无关”的固有认知,奠定了后来弦对偶思想和M-理论存在性的物理基础。近期系统研究了黑膜相结构,D-膜系统开弦对的产生及增强效应,后者为研究真空极化,检测新物理如额外维、暗物质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获奖者:杨文力
工作单位:西北大学
杨文力教授长期从事理论物理基础研究,在量子可积系统及相关量子代数结构研究中取得多项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他与合作者提出非对角Bethe Ansatz方法,建立了求解量子可积系统全新且普适性的理论框架,攻克了该领域长期悬而未决的“可积不可解”的难题;聚焦可积系统热力学极限,成功突破传统方法在求解开边界条件下有限温度大尺度模型的瓶颈;构建了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超对称量子可积模型并获得其精确解,引发了国际同行的追踪研究。
获奖者:王少杰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王少杰教授主要从事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研究。他与合作者提出了若干带状流相关的约束输运理论,提出了数值李-变换和临近平衡更新等数值模拟方法,发展了大规模非线性动理学模拟程序,首次成功给出了内部输运垒形成过程完整的物理图像;提出了若干高能量粒子激发不稳定性和高能量粒子与磁流体不稳定性相互作用的理论,解决了聚变燃烧等离子体的一些关键物理问题;提出了托卡马克电流反向平衡的理论,成功解释了多个相关实验。
获奖者:陈 民
工作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陈民教授主要从事相对论激光等离子体物理与应用研究。他在发展激光尾场加速器和超快X射线辐射源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包括发现了光电离电子注入机制,以实现稳定可控的高品质电子束;面向高能对撞机应用需求,提出基于弯曲通道的级联加速方案;提出产生高亮度X和伽马射线的等离子体通道波荡器方案和双级尾场加速方案等。他还在固体靶高次谐波的调控、非线性汤姆逊散射计算、强激光驱动高品质离子加速等方面做出多项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