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天文学院副院长、基础教育物理学科共同体秘书长、
《大学物理》期刊主任桑海波主持活动
吴从军教授以《王守竞对量子化学的贡献》为题,带来了一场兼具历史纵深与前沿视野的学术报告。他系统梳理了王守竞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萌芽时期的三项里程碑工作:通过优化氢分子离子模型推动量子化学基础理论发展;首次从量子力学角度揭示中性分子间范德瓦尔斯力的本质,开创分子间作用力研究的先河;以及发展不对称陀螺分子光谱的矩阵力学解法,展现了中国科学家在理论物理领域的卓越创造力。吴教授强调,这些成果不仅在当时跻身国际前沿,与同期国际顶尖科学家并驾齐驱,更以其前瞻性的理论洞见,为现代量子化学与分子物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展现出中国科学家在早期量子理论发展中的卓越智慧。报告中,吴从军教授巧妙地将历史脉络与当代进展紧密结合,生动阐释了王守竞先生的开创性工作如何"依然跳动在当代物理学的脉搏中"。作为凝聚态物理与量子模拟领域的领军学者,吴教授还从当前研究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这些经典理论在量子计算、新材料设计、未来能源等前沿领域的延伸与应用,展现了科学精神跨越百年的传承与创新活力。他特别指出,重温科学史不仅是为了致敬先驱,更是为了从历史智慧中汲取创新灵感,开拓未来科学研究的新境界。
△吴从军教授作线上报告
在互动环节,线上观众提问踊跃,问题涵盖王守竞先生的学术思想传承、如何保持“科研嗅觉”、非对称陀螺研究的影响,以及相关领域后续进展等多个方面。吴从军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科普热情,对每个问题都给予了细致而富有启发性的解答。一问一答间,不仅传递了科学知识,更展现科学共同体的开放与传承精神。
△北师大附属基础教育学校学生观看活动现场
本次科普大讲坛是中国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服务社会公众的一次生动实践。活动不仅弘扬了以王守竞先生为代表的科学家的探求精神,也彰显了中国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融合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科技引领未来,科普播种希望。中国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携手科学家、教育工作者与社会公众,共同构建开放、协同、创新的科普新生态,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